長時儲能需求爆發 鋰電池主流地位面臨挑戰(Ⅱ)
發布時間:
2024-04-25
來源:
網絡
然而,在長時儲能巨大需求下,如今作為主流儲能路線的鋰電池儲能路線,其“一家獨大”的市場地位或面臨挑戰。5月29日,鄭曉昊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隨著長時需求的日益增多,盡管當下,鋰電路線仍具備巨大經濟性優勢,但長遠來看,其優勢地位或被液流等更適合長時儲能的技術路線取代。他所在的液流儲能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一家采用全釩液流電池、鐵鉻液流電池雙技術路線的儲能公司。
鋰電“一家獨大”地位受挑戰
然而,在長時儲能巨大需求下,如今作為主流儲能路線的鋰電池儲能路線,其“一家獨大”的市場地位或面臨挑戰。
5月29日,鄭曉昊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隨著長時需求的日益增多,盡管當下,鋰電路線仍具備巨大經濟性優勢,但長遠來看,其優勢地位或被液流等更適合長時儲能的技術路線取代。
他所在的液流儲能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一家采用全釩液流電池、鐵鉻液流電池雙技術路線的儲能公司。
他進一步表示,“如果電網需要配置一個一秒鐘之內響應,但是充放電時間在30分鐘左右的儲能類型,鋰電更為合適,但如果配置一個更長時間的,可能液流更為合適。”
鄭曉昊從安全性和經濟兩個角度上述結論給出解釋。
首先是安全性上,鄭曉昊認為,鋰電池的作為可燃物的特性,決定了其安全問題無法得到徹底解決,而在長時儲能要求下,這一問題將更加凸顯。
他明確表示,“鋰離子電池是可燃物做出來的,這意味著無論BMS(電池管理系統)做得有多好,液冷或風冷系統做得如何強大、電流控制系統如何精準。但鋰離子電池作為可燃物這一特性無法回避,任何輕微的質量問題或者操作不當,都可能帶來電芯的起火燃燒爆炸。”
鄭曉昊表示液流電池不存在這一問題,他指出,“液流電池的電解液用水做的,即使把它正負極混合在一起,都不會起火。”
事實上,鋰電的安全事故頻發,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鋰電池的應用拓展。
6月1日,北京召開的一場新型儲能投融資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指出:“韓、美、澳鋰離子電池曾多次失火、爆炸。如2022年10月15日韓國重要數據中心電池起火斷電,導致兩大互聯網中斷服務,3.2萬個服務器癱瘓,金融交通運輸嚴重受損。”
鋰離子電池作為長時儲能的劣勢還包括擴展成本高的問題。
鄭曉昊解釋,鋰離子電池提供功率與貯存能量的裝置綁定在一起,在不提升功率,僅提升容量的情況下,電池成本等比例增加。即4小時儲能系統的電池成本是1小時儲能系統的4倍。與之相比,但液流等其他路線相比下可能更加節約成本。
與之相比,液流電池若提升續航,其所需成本遠遠低于鋰離子電池的等比例放大。
“液流電站的充放電時長,理論可以做到無限長,我們要做是提供一個相對比較大的筒體可以儲存后的電解液來存足夠的電流,未來的電網要求液流電池存一天到兩天的電量,它也是能夠實現,無非是更大型的筒體而已。”鄭曉昊表示。
呼吁更多新型技術
此外,資源問題也成為鋰電池發展長時儲能的制約之一。
公開資料顯示,鋰資源的總量分布有限,地殼豐度僅為0.006%。即便全部開采出來,也只夠滿足100太瓦時的需求。
麥肯錫建模研究表明,到2040年,全球長時儲能行業有可能部署85-140TWH(太瓦時)的儲能容量。
相比之下,液流電池路線中的釩流路線,同樣存在巨大資源儲備缺口。據鄭曉昊表示,全球的釩資源開采出來,也不夠50太瓦時的容量。
鄭曉昊指出,市場將會尋找更多其他資源的技術路線。從鋰離子電池進化到鈉離子電池,釩流液流電池進化到鋅鐵/鐵鉻技術路線,或成為儲能市場的技術。
楊裕生院士則提倡,儲能市場在穩步發展鋰離子電池的示范規模同時,也要加緊扶持鐵鉻為代表的液流電池技術路線。
推薦新聞
2024-07-25
2023-09-15
2023-09-15
2023-09-15
2024-05-30
V1.3.1 SVG圖標庫請自行添加圖標,用div包起來,并命名使用